文艺不是装饰品,而是能够直击人心的武器
你能想象一个13岁的孩子,既要在战场上救护伤员,又要创作诗歌鼓舞士气吗?这听起来像是小说里的情节,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这样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千千万万个中国少年身上。
很多人以为抗战就是拿枪打仗,其实文艺也是一种武器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研究显示,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文艺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群众性特点,《黄河大合唱》《义勇军进行曲》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,都是在那个特殊年代诞生的精神武器。新四军各部队普遍建立文艺宣传队,这些文艺工作者可不是躲在后方搞创作的,他们要在前线参与救护工作,真正做到了"文武双全"。有时候一首歌能比子弹更有力量,能让战士们在最绝望的时候重新燃起斗志。
就在苏北运河沿线那片土地上,新四军第四师运河支队正在进行着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游击战。这支成立于1944年的部队,虽然人数不多,但他们多次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,有效牵制了日伪军力量。据史料记载,运河支队在抗战后期的一年多时间里,共进行大小战斗200余次,歼敌3000多人,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正是在这样的战斗环境中,发生了一个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。
1945年,运河支队二连指导员胡林在敌区侦察时遭遇敌人围攻,头部中弹壮烈牺牲。他的未婚妻张杰在最后一封信中写道:"等抗战胜利了,咱们就结婚。"这句话成了永远无法实现的承诺,这封信也成了永远无法送达的家书。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张景坤亲眼目睹了这一切,胡林指导员的牺牲和那封永远送不到的情书,深深震撼了这个少年的心灵。战争的残酷不仅仅是生死离别,更是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话和来不及实现的梦想。
就是这个被震撼的少年张景坤,在1944年7月那个炎热的夏天,和七位同窗一起加入了宣传队。那年他才13岁,本该在课堂里读书写字,却选择了用另一种方式为抗战贡献力量。1945年1月,他正式转入新四军四师运河支队宣传队,从此开始了他的战斗生涯。白天他要跟着部队行军作战,抢救受伤的战友;晚上他要创作诗歌和歌曲,用文字鼓舞大家的士气。这个少年用他稚嫩的双手,既能包扎伤口,也能写出动人的诗句。
战争结束后,张景坤并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。在解放战争中,他创作了《小李打靶》《剿灭匪特》《光荣花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。这些作品朗朗上口,很快就在部队中传唱开来。1951年,已经成为文艺工作者的张景坤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——赴新疆扎根。这一去就是28年,他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继续着自己的创作生涯,《咱们新疆好地方》《边卡就是我的家》等经典作品就是在那个时期诞生的。
从13岁的宣传队员到新疆的文艺工作者,那些在战火中诞生的诗歌和歌曲,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和家国情怀,至今仍能让我们热血沸腾。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