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5大阳谋,千年来,至今无人能破,太高明!
历史5大阳谋,千年来,至今无人能破,太高明!
不懂谋局,你就只能被人做局。
一个是棋手,一个是棋子,看你扮演哪种角色。
自古以来,有不少的局。
今天就给大家分享5大千古阳谋,上位者所做的局,至今无人能破。
阳谋一:二桃杀三士
这个计策的核心思想是,如果你想同时对付三个人,就可以设置一个诱饵——一个利益,但这个利益明显分配不均,只能满足其中两人。
时间一长,这三个人就会因为争夺这个有限的利益而互相倾轧,最终走向自相残杀的结局。
春秋时期,齐国丞相晏婴就曾运用此计,想要除去公孙接、田开疆和古冶子这三位功高震主的将军。
他请求齐景公拿出两个桃子,让这三位将军根据各自的功劳来分食。
结果,因为互相不服、争功夺利,最终三人无一幸免,都选择了自尽。
这个计策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,用来形容用计谋间接除掉对手。
它的厉害之处在于:表面上看起来非常随意,不露声色,但每一步都暗藏杀机。
晏婴正是精准地把握了人性中好胜攀比、以及“不怕少就怕不公”的心理弱点,巧妙地将三位将军引入了一场危险的权力博弈。
紧接着,他又利用了君主的绝对权威,彻底封死了将军们可能的后路,让他们在荣誉和生死之间陷入了两难的绝境,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算计。
这些将军们在真正的战场上南征北战,立下了赫赫战功,本应是国家的栋梁,却在政治的角力场上束手无策,最终只能以生命为代价,上演了一场困兽犹斗的悲剧。
试想,他们当时是否还有别的选择?有没有可能识破圈套,全身而退呢?
阳谋二:围魏救赵
这有点像是在公开挑衅——你明明知道我在帮你“偷家”,你救不救?
战国时期,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,赵国危急之下向齐国求援。
齐王派孙膑领兵出征,但孙膑并没有直接去赵国解围,反而调转矛头,直扑魏国的心脏——都城大梁。
庞涓当时正全力围攻赵国的邯郸,突然得到消息,自家老巢被抄,立刻慌了神。
他明白,如果不回援,就算最终拿下了邯郸,可大梁丢了,魏王安危难保,国家根基动摇,那之前的战功还有何意义?
即便魏王侥幸存活,他也会认为这个将领不顾大局,为了个人军功将君主置于险境,恐怕第一个就要拿庞涓问罪,脑袋都得保不住。
所以,庞涓必须回救。
然而,他回防的路上,孙膑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等着他。
庞涓心里清楚这是孙膑的计谋,但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,只能硬着头皮撤军。
结果如何?半路上果然遭遇了孙膑的伏击,魏国军队大败而归。
孙膑的高明之处在于,他精准地抓住了敌人最痛的那个点——任何势力都有其“必救之处”。
对于魏国而言,都城大梁就是这样的地方。
无论庞涓做出何种选择,他都注定要吃大亏。
因为他根本不敢赌,这种“我知道你算计了我,但我更清楚你害怕失去什么,所以你不得不按我的套路出牌”的局面,实在是难以破解。
阳谋三:兵不血刃
回顾春秋战国时期,管仲曾施展过一场堪称经典的“一粮灭四国”之计。
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操作,堪称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的典范。
它不仅巧妙化解了齐国当时的军事威胁,更在不动声色间大幅削弱了敌对国家的国力。
无论是针对楚国的“买鹿制楚”,还是对衡山国的“贵买其兵器”,亦或是对代国的大肆收购狐皮,以及对鲁梁的“服帛制鲁梁”,虽然具体商品不同,但核心手法如出一辙,最终都达到了让四个国家陷入困境的效果。
这一策略的核心在于,通过人为抬高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,诱使对方国家的民众纷纷转向生产这种高价值商品以获取暴利,从而冷落甚至荒废了最根本的粮食生产。
待到时机成熟,齐国便迅速切断贸易往来,导致这些国家积压了大量的滞销货物,同时面临严重的粮食短缺,经济危机与粮食危机接踵而至。
这种计谋最阴险之处在于“兵不血刃”,当那些被卷入的国家意识到问题时,往往已经深陷泥潭,难以自拔。
这个计谋的成功,主要依赖于以下两点核心要素:
1、投其所好,洞察先机
在布下陷阱之前,必须先深入了解目标对象的实际情况和致命弱点。
如何才能让对方心甘情愿地踏入圈套,接受一个突如其来的“甜头”?
管仲采用的是大量收购的策略。
而在现代社会,类似的伎俩则常常表现为提供一个看似“高回报”的机会。
你或许不清楚这个回报的来源,但它确实存在,并且只需要你按照指示购买某种“产品”或参与某个项目。
如今市场上出现的某些虚拟货币、P2P平台等,很大程度上就是运用了这种屡试不爽的套路,不知让多少人血本无归。
2、制造虚假需求,吹大泡沫
关键在于人为地创造出一种并不真实或被极度放大的需求,堆砌出一个经济泡沫。
然后,在恰当的时机戳破这个泡沫,让建立在泡沫之上的“大厦”瞬间倾塌。
起初,少数人通过这个模式赚到了钱,这会像磁石一样吸引更多人涌入这个行业。
当大量社会财富被卷入其中后,操纵者便会操纵价格使其暴跌,从而实现对普通参与者的“收割”。
这让人联想到现今社会的一些集资诈骗案例,它们常常用新骗来的钱去填补旧窟窿,那些投入了真金白银的早期参与者,最终往往只剩下“付诸东流”的结局。
阳谋四:推恩令——公开透明的帝王心术
推恩令被后世誉为“千古第一阳谋”,其高明之处在于,即便被针对的对象一眼看穿其意图,也无可奈何,无法破解。
它巧妙地解决了如何削弱诸侯势力而又不直接触怒他们的难题。
具体做法是,废除了以往诸侯国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全部土地和爵位的制度,改为允许藩王的每一个儿子都有权继承一部分。
这项政令表面上看起来是多么的仁慈和公平。
从诸侯王的角度来看,皇帝的用心可谓险恶,但这一切都堂而皇之地摆在台面上,让他们无法提出有力的反对。
其核心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:
1、激发内部矛盾,分化瓦解
每一个诸侯王的统治之下,都存在着嫡长子一派和其他子嗣(包括庶子、次子等)的势力。
有了皇帝的诏令许可,那些原本可能安于现状的非长子势力,就再也无法保持沉默了。
他们必然会蠢蠢欲动,想要借此机会争取属于自己的那份利益。
原本如同一个巨大蛋糕与自己无关,现在却突然有机会分得一块,哪怕知道这份好处可能主要惠及后代,眼前的诱惑也足以让人按捺不住。
2、接受或毁灭,别无选择
明眼人都能看穿皇帝推行推恩令的真实目的——逐步削弱诸侯的实力。
然而,如果选择反抗,那就等同于谋反。
因为皇帝的诏令本身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没有明显的不妥,反抗就变成了师出无名。
而且,推恩令的真正效果要等到诸侯王的子孙后代才能显现,对于当事的诸侯王本人来说,短期内的影响并不致命。
但一旦选择殊死一搏,后果将是整个家族被连根拔起,断子绝孙。
所以,摆在诸侯王面前的只有两条路:要么乖乖接受,要么走向毁灭。
这种让人完全束手无策的顶级策略,确实无愧于“阳谋”这个响亮的名号。
阳谋五:围师必阙
回顾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,其中一段插曲体现了这一策略的妙用。
曹操命令曹仁进攻壶关,而曹仁巧妙地运用了“围师必阙”的战术,不久之后,袁绍的外甥高干便选择了投降。
曹仁是如何凭借这个思路取得胜利的呢?
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来深入解析。
1、不逼死敌人,避免其拼死抵抗
“围师必阙”的意思是,在古代战争中,当敌军已经被围困、看似走投无路时,也不应立刻将其彻底围死。
按照兵家的智慧,最好是给他们留一条活路。人一旦看到希望,就不再是困兽犹斗,而是会变成一心求生的逃兵。
找到逃生之路,他们的战斗意志会迅速瓦解,注意力完全放在如何逃脱上。
兵家追求用有限的军事行动达成最大目标,从瓦解敌人斗志、破坏其防御体系的角度看,这个策略效果显著。
当时壶关守军孤立无援,已被围困长达三个月。
古人有“穷寇莫追”的说法,如果逼迫过甚,那些可能已经饥饿不堪的残兵,可能会做出鱼死网破的抵抗,不惜以命相搏,甚至可能拉你方士兵垫背,导致局面逆转,让到手的胜利功亏一篑。
2、表面留生路,实则诱敌深入陷阱
有人说“围师必阙”看起来有些“仁慈”,但这绝非其本意。
放敌人一条生路,不意味着就完全失去了追击的机会。
你可以在他们逃跑的路线上,设置重重埋伏,分段拦截。
敌人刚逃出重围时,军心早已涣散,无心恋战,如同受惊的鸟儿。此时再对他们进行分割打击,几乎易如反掌。
这种策略在商业竞争中也同样适用。
当你试图打压竞争对手时,不妨也“留个口子”,通过逐步蚕食的方式,让对方在无力回天之际,也感受不到你全力围剿的压迫感,最终只能承认技不如人,心服口服地败下阵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