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山日结工无家可归,长椅被焊钢管引发热议
昆山的夜,总有那么几张长椅比谁都忙。说起来荒唐,白天它是公园的背景板,夜里却成了生活的避风港。你要是在夏天晚上遛弯,可能得和几个衣服还带着灰的兄弟抢个位子。别看他们安静,有时候一觉醒来,天都亮了,没人管他们叫“流浪汉”,更多的是“等活的”,“拼命的”。这一切在焊钢管之前,谁都没多想。
一天傍晚,路过那片公园,钢管凉得像刚出水的啤酒罐。长椅被焊成谜一样的造型,一看就让人想到“禁止躺平”。巡逻的保安叔叔,脚步声一下一下,像是在提醒:别想靠近。有人觉得这样好看,市容整洁了;有人翻了个白眼,低声嘀咕,市容管得过头了吧?网络上的声音像开了弹幕,有人心疼,有人愤怒,也有人问:难道昆山的GDP里,不能分点温度给这些兄弟?
说到廖晖杰,名字普通得像楼下快递小哥。他干过多少日结活自己都记不清,有时候一天搬砖,有时候两天没活干。住旅馆?省省吧,房费一晚够吃仨馒头。他说公园的椅子比他老家的炕还凉快,那是去年夏天。后来钢管一焊,连做梦都得小心翼翼。他在旁边看着巡逻的身影,想起自己也曾为这城市的高楼添过砖,说实话,那一刻心里不是滋味。
这事儿一传开,评论区比球赛还热闹。你说影响市容,他说影响生计。有人搬出法律,有人上升到道德。你要说没救助站?还真有,就是手续比银行贷款还难搞,晚上还不一定让进。网上的热心人支招,说可以设个临时休息区,搭个帐篷,别让人连睡觉都没地儿。可现实往往是,谁都不想把最难看的那一面摊在台面上。
城市文明的样子,到底是谁说了算?我想起前几年深圳冬天也有类似的新闻,农民工兄弟在天桥底下扎帐篷,路人送盒饭,有人拍照发微博。后来新闻一热,帐篷没了,兄弟们也消失在夜色里。你说谁对谁错?没人敢拍着胸脯说有答案。只记得那年冬天特别冷,有人说昆山的夜其实也差不多,冷到骨头里。
有意思的是,巡逻的大爷也不容易。去年他还跟这些兄弟一起等活,现在穿了制服,成了“驱赶者”。身份换了,心里未必好受。城市管理有时候像踢皮球,谁都想干净利落,但球场上总有漏网的角落。你说怎么做才算“有温度”?有人讲道理,有人扯数据,讲来讲去,日结工兄弟的夜还是得自己熬。
你可能觉得这事离自己远,其实谁都说不准。今天是他们,明天也许轮到我。楼市还在涨,房租也没降,日结活越来越难找,昆山的“铁王座”成了现实版的生存游戏。所谓文明,有时候就停在一句“请勿逗留”前。钢筋水泥盖得再高,总有人在底下等天亮。
有人问,市容和民生到底谁更重要?我也不爱站队。只知道,长椅上的钢管是冷的,但兄弟们的汗是热的。你说“影响市容”,可城市的脸面真比人的脸面重要?有网友调侃,说等哪天巡逻的都去搬砖了,长椅会不会又闲下来?也许城市真的需要一场“换位思考”的大赛,冠军奖品就送一晚安稳觉。
说起来,城市的夜到底属于谁?高楼大厦的灯火,和角落里等活的身影,都是这座城市的拼图。有人刷着手机,说着“文明进步”,有人守着钢管,数着几点下班。你要是有兴趣,不妨留言聊聊。你觉得,什么才算真正的城市文明?是不是下次走夜路,路过那张长椅,也能多留一步,想想白天和黑夜的距离,到底差了几根钢管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