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彩
毛主席从未上过军校,为何军事水平,远超于顶尖名校的各个将帅?
产品展示
产品展示
你的位置:88彩 > 产品展示 >

毛主席从未上过军校,为何军事水平,远超于顶尖名校的各个将帅?

1955年9月27日,在中南海的怀仁堂,举办了一场隆重的“全军授衔仪式”。

在这场仪式当中,有1048人成为了“开国将帅”。

其中就包括了以粟裕大将为首的十大“开国大将”,和以朱老总为首的十大“开国元帅”。

刹那间,整座怀仁堂里“星光熠熠”,站着标准军姿、身着军装的将军们,一排排地站立在大厅当中,看上去十分威武雄壮。

1955年授衔仪式

仪式结束之后,十大元帅来到了中南海的宴会厅当中,在这里,毛主席和周总理为他们举行了一场庆祝会。

席间,贺龙元帅感叹道:“其实,在新中国除了我们这十大元帅之外,还应该有个‘大元帅’。”

听到他的话语,众人带着好奇的目光看了过去。

随后贺龙元帅说道:“这个‘大元帅’,应该给咱们足智多谋的毛主席!”

众人刹那间反应了过来,随后纷纷对这个提议表示赞同。

众所周知,伟大的开国领袖毛主席,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外,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。

古人云:善于用兵的人,向来都是“运筹帷幄之中、决胜千里之外”。

毛主席

而毛主席正是这样的人。

在毛主席的一生中,虽然很少亲自奔赴前线指挥作战,但是却总能做出纵观大局的战略部署,带领全军部队一步步地走向胜利。

从红军时期到抗战时期再到解放战争时期,几乎每一个阶段都能够看到毛主席所设定的绝妙战略。

而败倒在他身前的敌人,也从蒋介石、到日本鬼子、再到美国五星将军。

这些让其他人看起来一个比一个强悍的对手,却全都在毛主席面前输得一败涂地。

那么,为何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军校的毛主席,他的军事水平却为何能够远超那些顶尖名校所毕业的将领呢?

毛主席

名震全球的“四渡赤水”

在位于美国纽约州西点(哈德逊河西岸)的那所全球著名的军事学校“西点军校”的军事教材当中,一直保存着一个来自中国的十分经典的战役。

那就是由毛主席亲自指挥的“四渡赤水”。

《权谋残卷》中讲:“即以其智,还伐其智;即以其谋,还制其谋。因时因势,就势制胜。”阐述出因变制敌、机动用兵的重要地位。敌情变化是最大的“形势”,把握住这个“形势”,谋划时,整盘棋也就活了。

在红军时期,毛主席就曾经运用这个军事思想,料敌于先,指挥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精彩战役。

在经过了四次反“围剿”行动之后,虽然红军成功打破了蒋介石所设置的包围圈,但是却也在几次战斗当中付出了极大的伤亡。

眼看还没有缓过劲来,敌人的第五次“围剿”行动又再次来临了。

为了保留红军有生力量,中央决定进行长征,将部队转移到陕北地区,以此来躲过敌人的攻击。

然而,由于当时李德和博古的错误路线,导致红军队伍在转移的过程中,正好撞到了敌人的“枪口上”,结果,原本十几万人的部队,刹那间在敌人的穷追猛打之下,仅仅只剩下了三万多人。

眼看如果再一意孤行,整支队伍就将全军覆没,革命的火苗也会燃烧殆尽。

这个时候,在遵义会议大家的推举之下,毛主席站了出来,成为了红军的新领袖,接过了部队的控制权,重新开始设定新的战略路线。

当时红军被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在川黔滇边境,只要再有一次失误,那就将跌入万劫不复的境地。

于是,毛主席对当地的地形以及接下来的行军路线做出了深度考察,之后又着重分析了敌人的内部构造。

毛主席认为,虽然是敌众我寡,但是,敌人内部派系丛生,并不团结,再加上当地布满了大片的江流和山林,只要利用好地形以及敌人内部的矛盾,就能够抓住从中脱困的一丝希望。

于是,在1935年1月19日,毛主席开始亲自指挥部队,渡过赤水河,与敌人的追兵开始进行周旋。

毛主席

之后的三个月的时间里,在毛主席的率领之下,红军六次穿越三条河流,转战川贵滇三省,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围剿之间,不断创造战机,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,逐渐“反客为主”、牢牢地掌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。

最终,在毛主席的率领之下,红军成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,彻底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、并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。

图片来自网络

由于这场战役的作战路线十分绝妙精彩,红军的每一次行动,几乎都是贴着对手的进攻路线“擦边而过”,而每一次急速地调转行军路线的反应,又都是在敌人回头的一瞬间。

所以,这场战役也被后人戏称是毛主席“开了上帝视角”。

不过,也正是如此的不可思议,才能凸显毛主席的军事才能有多么的精妙。

即便是二战当中的诸多世界级军事将领,每当提起四渡赤水的时候都会忍不住赞叹:“毛对战场上的预判实在是匪夷所思,这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!”

毛主席的十六字箴言

看清军阀主义实质,选择重回校园

鲜为人知的是,在毛主席的青年时期,也曾经步入过军营当中。

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,毛主席正好刚满18岁,当时的毛主席,与全国的万千爱国青年一样,有着浓厚的报国之心。

于是,他带着一腔热血,愤然踏进军营当中,成为了一名革命军新兵。

然而,只在那里待了半年,毛主席却逐渐感觉当兵的生活与他幻想中的大相径庭。

虽然当时清政府已经倒台,封建王朝土崩瓦解,人民迎来了“共和时期”。

青年毛主席

然而,全国的部队却仍旧分散在各地军阀的手中。

这些人只顾私利,贪婪成性、残忍霸道,平常净是仗着手里的兵权去干一些欺压百姓的事情。

这让毛主席对这种现象十分厌恶。

于是,在看透了军队的本质之后,毛主席失望地离开了军营,重新返回老家握起了笔杆子,继续选择读书获取知识的力量来丰富自己的头脑。

1914年,毛主席考上了位于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。

在这里,他遇到了自己的恩师,也将成为他的岳父的杨昌济。

毛主席

杨昌济曾先后留学日本、英国,对于教育学、哲学、伦理学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,对革命思想也有着独到的见解。

在他的影响之下,毛主席开始逐渐接触一些现代的新思想。

不久之后,全国都刮起了一股“新文化运动”的风潮。

在这股风潮的影响之下,毛主席与同学蔡和森、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,成立了长沙新民学会。

专门来探讨一些新知识和进步思想。

有一次,杨昌济前来对新民学会进行考察,见到毛主席正在低头沉思,于是就上前询问毛主席遇到了什么困难。

毛主席说道:“老师,如今民国已经成立数年,可是我怎么觉得民生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呢?”

听到毛主席的询问,杨昌济笑了笑说道:“润之啊,从贫穷落后的封建国家转变成先进的现代国家,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,如果你觉得没有发生改变,那可能是没有找到对的道路,这就要交给你们这一代人将来去探索了。”

这句话被深深烙印在了毛主席的脑海之中。

毛主席

吸收马克思理论精华,总结军事思想

1919年,在“五四运动”爆发以后,“十月革命”所带来的的共产主义,也开始在全国流传开来。

毛主席等人也在这个时候,接触到了这个新颖而又充满力量的革命思想。

而毛主席本人,更是被其所为工人农民发声的革命精神给深深得吸引住了。

从学校毕业之后,许多人都选择了当时流行的“旅欧勤工俭学”的道路。

而毛主席却认为,中国的弊端在与没有重视基层工农大众的利益。于是他选择了返回湖南老家发展农民运动,使革命力量逐渐扩大。

图片来自网络

不过,由于当时全中国都被军阀势力所占据,想要有效地发展农民运动,自然也要组织起来一股颇具战斗力的武装力量与这些人所对抗。

由于毛主席从小就博览群书,所以即便是在军事上也是颇有研究。

在一段时间的钻研之下,毛主席发现,马克思理论当中的“辩证法思想”以及“唯物主义理论”,能够很好地运用在军事学当中。

于是,毛主席逐渐开发了一套“军事辩证法思想”,并逐渐在实践中将其形成一套科学的军事理论体系。

这套军事理论思想,很好地综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,深入研究了历史上的诸多革命战争,对前人的经验所做出了细致的总结,深刻地阐明了关于战争和军队的一系列根本观点,揭示了军事领域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。

(从左至右)毛主席、周总理、粟裕

“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,或军事理论,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。这些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,应该着重地学习它。”

在之后的斗争道路上,毛主席一边将总结出来的理论付诸于实践,一边从实践中学习,进一步强化理论。

毛主席与朱老总

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

在红军初期,许多人还对毛主席的军事理论不屑一顾,李德等人更是认为毛主席只不过是看了一些类似于《孙子兵法》的古书,就想要“班门弄斧”。

然而,等到“四渡赤水”过后,大家才发现,毛主席的军事造诣已经达到了他们可望不可及的地步,这个时候,李德博古等人才对毛主席表示深深的佩服。

抗日战争当中,面对着全国上下的“恐日情绪”,毛主席大笔一挥,写下了著名的《论持久战》,从中日两国包括政治、军事、工业水平、民生发展在内的国情进行了综合分析,断定日本绝不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。

这本著作瞬间像一道响雷一样,劈在了宛如一摊死水的悲观舆论环境当中。

甚至就连日本的崇仁亲王,在看过这本著作之后,都对日军的前途彻底绝望,甚至为了阻止日军的行动、避免之后的战败,选择去刺杀时任日本首相的东条英机。

后来,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当中,毛主席又再度展现他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,率领解放军和志愿军大破对手,让新中国彻底站立在了世界舞台上。

“惜秦皇汉武,略输文采;唐宗宋祖,稍逊风骚。一代天骄,成吉思汗,只识弯弓射大雕。俱往矣,数风流人物,还看今朝。”

毛主席

一代伟人毛主席的横空出世,带领了亿万中国人民,彻底推翻了压在身上的“三座大山”,从此站立了起来。

毛主席的伟大思想,也将永远像一盏明灯一样,引领着我们前行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