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加坡战俘营苦难,澳军雨林围剿,日军丛林死伤
新加坡炮声刚停,树影里随处都是烂骨头。战俘营外一片潮湿闷热,枪声混着鸟叫声飘出去,仿佛战斗从没结束过。澳大利亚人,对日本人,心里那口气,连南半球的山脉都压不住。
这场仗,怎么打到这地步,说穿了,种子其实早埋下了。新加坡陷落时,加勒帕塔,新几内亚,一路摔下去,澳军整营整营地被日军活埋坑杀。投降没什么用,刀照样下,枪照旧响。俘虏营里饿着肚子,不是死于虐待就是被拿去开小刀会。躺下是泥坑,睁眼是自己人的尸体。饥饿、瘟疫、非人的折磨,能活下来本就天赋异禀。这账,澳大利亚人早都记在心上。
新加坡受降那天,新闻发回家,许多人都怕,怕自己家人名字会不会出现在那张“没有回来的名单”上。后来澳军反攻,北上夺岛,脑袋只剩一个想法。手里有子弹,绝不留恩情。投降,对于他们,不再等于生路。
澳军怎么对那些缴枪日军,坊间传说不少。实录很难流出,毕竟胜者从来都只书写自己想要的历史。可身边人,小道消息,实地采访,零星证词拼凑起来,轮廓分明。二十万人困死密林不是空穴来风。面对日军大部队,后勤断绝,道路封锁,粮食不发,周围新几内亚部落仇恨深,雨林热点湿,什么病都有。进退都死,结果清楚得很。
林德伯格看得比谁都清楚,美军自己的报告都记:比阿克岛机场,日军举枪投降,澳军根本不带犹豫,机枪一梭子扫过去。后面不是没抓俘虏,是规定;每交一个活的日军上去,管两周假,变相变成争着送理由。等到假期奖励一停,抓战俘的数量直接断档。没人再多此一举,来路不明的“失踪人口”,全给雨林解决了。
有时甚至不用枪。新几内亚土著见谁日军衣服,戳死不留情。传闻日本人饿急了,吃树皮吃鞋子,连同伴尸体都能动刀。荷枪的澳军在后面堵着,前头都是密林沼泽,天热湿滑,腥臭虫蚁蚂蚁蚊团团围一圈,天天死,夜里饿着肚子,一批批瘦子变枯骨。把日本人整个困杀在赤道下的丛林,不需要一发子弹,也没人出声哀叹。自家兄弟在新加坡的时候,好不到哪去,一切都说得过去。
对比苏军的做法。关东军被俘,苦力,黑面包,西伯利亚,都是命硬活下来。最多挨几年冰雪,好歹回得去。可在澳大利亚人眼里,这叫便宜了他们。血帐一笔一笔算得明明白白。
再往前数,别国眼里,战俘权利要保障,人道主义得坚持。中国那时候,“以德报怨”挂在嘴边,蒋委员长都能对日本投降讲和。自己琉球、台湾、赔款让掉。和解,原谅,大度。美苏谈分区,所有人都盘算怎么对内讲故事,面子上都得留一分体面,谁也不肯当头开杀戒的那一个。
澳大利亚完全不理,民众心气直,官员都默认,不算什么大事。新加坡的血,满街没有干,旧冤没结,一切变成默认:日军投降,不是上法庭,是直接给判了死刑。每抓一个挂在木架上,警告写牌子,踏旭日旗拍照留底。博物馆每年都有中学生去,墙上全是老照片,饿瘦的俘虏,黑白底片,眼神都是木头的。没有谁能说一点可惜。
日本人每年瞻仰靖国神社,安倍一身西装进出,电视上鞠躬,讲和平自卫队,纪念牌前插花插彩带。新几内亚没多少人记得,那里埋了多少白骨。
站到今天再看,澳大利亚人做得绝不绝?教科书上不会写,出了事没人追问。可要是换个角度,澳军在新加坡成千人死成那样,谁来了不恨,谁能真说不计前嫌?
说白了,这种事没什么体面可讲。战争只留下绝望。投降是书本上的一句好话,现实就是你死我活。什么时候受害者才会原谅?不知道,也许永远不会。反观中国战后放掉那么多责任,赔款都没了,吐出口气,全世界都拍手称善。澳大利亚人一句话不吭,默默把仇全报了。这两种民族性,决定走成今天的样子。
雨林里那堆骨头,看着谁也说不清对错。站在外人立场,确实残酷。真到当事人位置上,只怕换谁都狠不下心来轻易宽恕。每一个晒白的日军骨头,都是新加坡城门口澳军兄弟欠下的血账。
这一笔,翻篇了没人再提。复仇不过是坏循环,仇恨期货,下一代接着亏。想明白时,骨头已经归泥,城早换了主人。靖国神社还是摆着,纪念馆那面墙时不时还是有人鞠躬。但记住一点,历史不会忘。土壤下的骨头,比博物馆里的老照片更实在。黑雨林,白枯骨,看得清清楚楚。这才是真正的纪念碑。
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,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,我们将严肃对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