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野怪现象:十万大军几乎成“川军”,打到最后彭德怀都怕镇不住
说起解放军第一野战军,它的规模确实不大,连华北野战军都比它人多。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这支部队的发展过程中出了件怪事——原本清一色北方汉子组成的队伍,打着打着竟然变成了"南方军团",最后发展到十万之众。这事连向来天不怕地不怕的彭德怀老总都直挠头,你说邪门不邪门?
这支主要由四川人组成的"南方部队",简直快变成清一色的川军了。彭德怀发现这个情况后,心里直打鼓——这么多老乡扎堆,万一有人带头闹事,后果不堪设想!要知道当时战斗条件已经够苦的了,要是再来个集体造反,整个部队非得垮掉不可。你说彭老总能不着急吗?
这里头有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:一野部队明明主要在西北地区活动,压根没在四川打过什么大仗,按理说根本不可能在当地招兵买马。可偏偏队伍里却冒出来一大堆四川籍的战士,这不是活见鬼了吗?更让人好奇的是,彭老总到底用了什么妙招,硬是把这道看似无解的难题给摆平了?
咱们今天聊聊一野这支铁军的来龙去脉。说起一野,它最早可不是叫这个名,最开始叫陕甘宁野战集团军,后来彭老总接手指挥,把地方部队也整合进来,这才改名叫西北野战兵团。到了1947年7月底,这支队伍才正式升级为西北野战军。最关键的转折点在1949年2月,中央一声令下,西北野战军直接改旗易帜,成了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。这就是一野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完整发展历程。
1947年中央为啥要组建西北野战军?说白了就是为了保命!当时国民党军队改变策略,不再全面开战,而是集中火力猛攻几个关键地区,陕甘宁边区正好成了他们重点打击的目标。这支队伍从成立第一天起,就带着死命令——必须用血肉之躯给党中央筑起铜墙铁壁!
胡宗南带着25万国民党精锐部队气势汹汹杀向陕北,彭德怀临危受命,带着刚组建不久的西北野战军迎战。这场仗简直没法打!西野满打满算才两万多人,还都是临时凑起来的北方汉子。再看看对面,清一色的美式装备,兵力足足是西野的十倍!这哪是打仗,简直就是鸡蛋碰石头!
当年毛主席那句"谁敢横刀立马,唯我彭大将军"的赞誉可不是白给的!彭老总当年就是提着脑袋带兵打仗,死战不退的主。如今再次临危受命,面对敌众我寡的险境,这位铁血将军愣是半步不让,那股子狠劲比当年还要生猛!
彭德怀带着西北野战军跟胡宗南的部队干仗时,不仅没吃亏,反而在青化砭、羊马河、蟠龙连赢三场硬仗,直接干掉敌军一万四千多人,把西北战局给牢牢控制住了。但问题是,老彭虽然打仗确实有两把刷子,能以少胜多,可再厉害的指挥也免不了伤亡。西野本来人手就不够,这几场胜仗打下来更是伤筋动骨,急需要补充新兵。说白了,仗是打赢了,可家底也快打光了!
但国民党搞"重点进攻"这一套,直接把陕甘宁边区给卡死了!这地方本来人就少得可怜,满打满算才150万人口。你算算这笔账:要凑出十万大军,等于每14个老百姓就得养一个兵。这不是要人命吗?老百姓的负担直接翻了好几倍!
说白了,陕甘宁边区老百姓就算咬牙想扛这个担子,也压根扛不动!为啥?那时候边区老百姓自己都穷得揭不开锅,饭都吃不饱,哪还有闲钱养军队?这可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,是真没这个能力!
就拿延安来说,国民党搞的那套封锁简直绝了!外面东西进不来,里面东西出不去,特别是粮食、药品这些救命的东西,管得那叫一个严实。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米面油盐都成了稀罕物,更别提治病救人的药品了。这封锁政策,简直就是往死里整人!
当年要不是毛泽民亲自在矿山坐镇,带着工人们硬扛恶劣条件拼命干,把钨矿产量搞上去,让中华钨矿公司成了延安的经济顶梁柱,那延安的日子只会更苦。你想想,连党中央待的延安都穷成这样,老百姓的日子还能好到哪去?这种穷得叮当响的境况下,还要多招兵买马,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!
西野部队当时处境相当艰难,既要跟胡宗南的部队死磕,又得确保中央领导的安全。要知道,毛主席身边的警卫力量少得可怜,经常处于极度危险的状态。这事可不是闹着玩的——要是再不赶紧给西野补充兵力,后果将不堪设想!一来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全会受到直接威胁,二来更可能让胡宗南趁机派兵增援,到时候整个战局都得跟着遭殃。说白了,这就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致命问题!
眼下最靠谱的招数,就是赶紧从别的战区调兵增援西野。这么干有两个好处:一来能确保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安全,二来还能给胡宗南那帮人上上眼药。要是人手够用的话,彭老总带着扩充后的西野部队,直接把胡宗南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也不是没可能!这招既快又狠,简直就是一箭双雕——既保住了大后方,又能给敌人来个下马威。要知道,只要兵力到位,以彭德怀的能耐,收拾胡宗南还不是分分钟的事?
当时中央军委确实在琢磨这个事,想把陈赓的部队调回来。陈赓本人还专程为此跑了一趟延安。开会的时候,他全程都闷闷不乐——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他对这个调令打心眼里不赞成。但这位老革命硬是憋着没吭声,把不同意见咽回了肚子里。
饭局上酒喝到一半,陈赓突然借着酒劲说出了心里话。这位出了名爱说笑的将军,这次却语出惊人,直接抱怨说把他从前线调回来简直是"杀鸡用牛刀"。毛主席一听就乐了,故意板着脸反问他:"怎么?我毛泽东的命不值钱?党中央这么多人的安全就不重要了?"这一问,把在场的人都逗笑了。要知道,陈赓平时最爱跟主席开玩笑,这次主席也是故意跟他较劲。
眼看场面要僵,周总理他们赶紧出来打圆场,陈赓也识趣地闭上了嘴——他自己也意识到刚才那话确实说得不太合适。就在这节骨眼上,毛主席看火候差不多了,突然哈哈一笑给陈赓交了底:之前确实打算把他调回来,但后来一盘算整个战局形势,中央又改了主意。老人家大手一挥说,这困难咱们自己扛,就不折腾你陈赓了!
这下可好,从外面调兵支援西野的计划彻底泡汤了,西野的烂摊子还是得自己收拾。说实话,这种糟心事可不是西野一家在扛——华野那边更惨,国民党搞重点进攻后,他们连个像样的根据地都捞不着,处境比西野还艰难。
华东野战军虽然屡次以少胜多,但自身损耗也相当惊人——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伤亡总数突破60万大关!面对如此巨大的兵力缺口,陈毅元帅究竟使出了什么绝招?答案简单粗暴:直接收编俘虏!在当时征兵困难又缺乏外援的绝境下,这招堪称补充兵力的"速效救心丸"。连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也如法炮制,可见这招有多硬核!
大量收编解放战士的好处简直不要太明显!最直接的就是能火速解决部队缺人的燃眉之急。这些解放战士可不是新兵蛋子,他们在原部队都受过正规训练,战术素养比咱们农民出身的战士强太多了。让他们加入解放军,简直就是现成的教官,既能带着新兵打胜仗,又能少死人。这买卖太划算了,难怪各部队为了抢俘虏都快打起来了!
这些投诚过来的士兵有个致命硬伤——靠不住!顺风仗时个个都是好兄弟,一旦战局吃紧,立马就有人动歪心思。跑路都算轻的,最要命的是那些突然调转枪口的二五仔,简直让人猝不及防!这帮人就像定时炸弹,指不定什么时候就给你来个背后捅刀,这种背叛比明刀明枪的敌人更可恨!
当时西野最大的对手就是胡宗南的部队。不过刚开始胡宗南被调到西北时,手底下可没这么多兵,都是后来到处抓壮丁才扩充起来的。老蒋把胡宗南派到西北可不是让他去度假的,给他布置的任务简直是要命——既要防着回民武装,又要盯着苏联人,还得对付共产党军队,甚至连日本鬼子都得防着。这哪是一个人的活,分明是把胡宗南当超人使唤!
胡宗南在征兵这事上,那可真是顺风顺水,为啥?因为背后有老蒋给他撑腰!特别是四川这块大后方,简直成了他的"兵员基地"。一车一车的四川壮丁往他部队里送,结果你猜怎么着?他手底下的兵,十个里头得有七八个是四川人,这哪还是中央军,都快变成正八经的川军了!
胡宗南带着部队跟彭德怀交手时,不管换什么战术套路,愣是拿彭德怀没辙。彭德怀手底下人明明比胡宗南少得多,可仗怎么打全是他说了算,简直是把胡宗南的部队耍得团团转。更绝的是,彭德怀还趁机收编了不少胡宗南那边投降的兵,特别是四川籍的士兵,这些人后来都成了西北野战军的新鲜血液。
仗打到这份上,西野部队里四川籍战士越来越多,眼瞅着都快变成"川军团"了。刚开始解放战士人少的时候,那些个毛病还不算事。可现在这帮人占了部队大半,万一有几个刺头挑事,那可真要出大乱子!连彭老总心里都直打鼓——这么多解放战士要真闹起来,怕是压不住!
为了搞定解放战士的思想问题,西北野战军搞了场"诉苦大会"和整军运动。这招真管用,让大多数解放战士彻底开窍了——他们终于明白自己为啥要打仗,也看清了以前受的什么罪。说到动情处,不少战士都哭得稀里哗,思想来了个180度大转弯。当然也有个别死脑筋的,但这些人掀不起什么风浪,慢慢改造就是了。这么一来,彭老总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