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赚翻了,再次大幅上调关税!通胀恶化,鲍威尔受指责!
特朗普又出手了,大手一挥,关税直接拉满,还配上一句“对等关税”。全世界顿时跟着转,一半国家表面上点头称是,另一半暗地里嘀咕叫苦。
这一年,特朗普不是要几亿美元的小买卖,他要的,是所有贸易伙伴都得掏出“真金白银”来给美国送钱。所谓“对等关税”,其实变成了“大家都得听美国的,要不然罚你没商量”。
先不说那些和美国达成协议的国家都在心里打什么算盘,光看协议内容,就让人觉得这是生意,还是“交保护费”集体下单?比如,印度尼西亚答应买150亿美元美国能源产品,再加上几亿美元农产品和波音飞机;日本和韩国认了,分别投资5500亿美元和3500亿美元,还要在美国买数百亿美元的能源。欧盟更直接,上来就答应采购7500亿美元美国能源,再加上6000亿美元投资。
问题来了,这份“天价大单”真的能落地吗?
市场可没傻。美国能源出口量到底有没有这么多?亚洲和欧洲的大企业愿不愿意突然买这么多美国商品?尤其欧盟大宗采购,美国自己能不能供得上,能源商同意吗?不少分析师一句话点破:“这些协议更多是政治鼓励,而不是市场真实需求。”没有约束,没有补救,便成了“一纸空谈”。
协议看着像是数字游戏,但企业背后都有账本,执行起来未必愿意清空库存去给美国“圆梦”。特朗普的算盘算得响,但最后恐怕只能自娱自乐,落地难,兑现更难。
逼着各国签协议,真的能让美国经济轻松飞升吗?我们再往下看。特朗普关税一波接一波,谈判桌上没来得及签字的,直接威胁加征到50%的高关税。印度被加征了25%,巴西更狠,一刀下去40%,累积到50%,嘴里讲“对等”,但对巴西、英国这些对美顺差国家也动手,连自家立场都守不住。
这下好了,全球贸易伙伴被分成三六九等。协议国家“买买买”,未签国家等着大棒落下。可巴西可是对美顺差,与美国买卖本来就多,加税根本说不通。特朗普这招“全世界都欠美国一个解释”,结果是自己解释都说不通。
看起来特朗普是赚了面子,但真要算算盘,美国国内各种压力开始冒头。美联储“降息”这条路突然遇阻。7月鲍威尔一看通胀数据,立刻按下暂停键。特朗普不乐意了,直接在社交媒体怼鲍威尔:“‘太迟先生’杰罗姆·鲍威尔又是老样子!他行动太迟了,而且实际上,他太愤怒、太愚蠢、太政治化了。”
通胀直接打脸,鲍威尔这个美联储主席,连呼吸都要看总统脸色。
PCE物价指数6月同比涨2.6%,核心PCE更是飙到2.8%,美国人钱包里的钞票越来越不禁花。汽油贵了,衣食住行统统跟着涨,美元看起来坚挺,可生活成本直线上升。美联储很清楚,贸然降息只会让通胀更疯,干脆什么都不做,等风头过去。
可特朗普却不管这些,关税加着,物价涨着,企业啃着利润,美国人却不得不勒紧裤腰带。
信不信?就连约会都变成了奢侈品。据美国银行的调查,Z世代成年人大半都在缩减开销,超过一半人约会都不愿花钱,甚至每月花费没超一百美元。节俭成风,根本不是简单的消费观转变,是被高昂生活成本逼出来的现实。
不只是普通年轻人日子难过,连福特、通用、Stellantis这种产业巨头也扛不住。福特说得明明白白,一年30亿美元直接打了水漂;通用光二季度就亏了11亿,全年损失可能高达50亿。Stellantis今年关税支出多了17亿美元。这些数字不是吓唬人的,是真实的现金流从账上消失。
汽车行业所有公司都在喊疼,关税推高了原材料成本,利润被挤干,只能硬着头皮扛。有人指望市场放缓,结果美国人买车也谨慎了。老板想涨价还不敢,因为消费者根本承受不了。企业的苦,最后还是全社会一起埋单。
美国对外喊着让全世界买单,其实美国国内自己压力山大。通胀带来生活成本井喷,房贷、物价、能源哪样不涨?企业利润摊薄,金融市场跟着抖动,货币政策空间被锁死。
特朗普的高关税政策,已经让美国自己尝到了苦果。
全球各国没有一个是傻子,协议签了也未必真的会全数履约。投资许诺、能源订单、商品采购,看上去数字好看,可现实依然骨感。执行难度大,国内市场不一定愿意配合,私人企业不会心甘情愿吃亏。美国喊着要别人让利,别人也懂得见招拆招,谁都不想当冤大头。
再看那边,美国对印度、巴西还在继续挥动关税大棒,连本来就和美国有顺差的国家都被逼到签协议。表面“讨价还价”,实际是特朗普把全球经济搅成了一锅粥。
美联储在窗口摇摆,鲍威尔成了替罪羊。特朗普加税推高通胀,回头又质问美联储不给降息,一个劲地找人背锅。关税大棒挥得越来越猛,可经济的压力却在美国人身上堆积成山。
这么一盘账下来,谁是真赢家?特朗普自认为得了先手,各国都被他逼着下单买单。可美国人钱包缩水,企业利润被榨干,外加一个进退两难的美联储。全世界七拼八凑应付关税,订单数字写得漂亮,兑现起来却成了笑话。
这局棋下到现在,特朗普看似赚了面子,但实际上,美国也为自己的强硬买单付出真金白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