敛财数十亿、包养美女,释永信到底有多猖狂?
释永信,这位曾经叱诧风云的少林方丈,如今却被爆涉嫌刑事犯罪、长期包养多名情人、挪用巨额寺院资产,甚至连僧籍资格都被行业协会直接注销,令人瞠目结舌——一夜之间,舆论场彻底沸腾。
谁能想到,这样的剧本会发生在号称“天下第一名刹”的少林寺?前些天还在寺内威仪端坐、接受信众顶礼膜拜的释永信,如今成为调查对象,几乎一夜之间从神坛跌落泥地。
我记得,前些年大年初一去嵩山烧香,远远看到释永信身着法衣、腰板挺直,在香火缭绕的庙门口静静巡视,他的气场让一众游客和信徒自动分出一条道。
今天想起来,只觉得那画面有点说不出的荒诞。
释永信本名刘应诚,生于安徽阜阳的一个穷乡村。
小时候,他崇拜武侠世界,喜武术、迷历史,家里条件拮据,父亲是工人,母亲当乡村小学教师。
他13岁一个人坐绿皮火车跑到少林寺,说是拜师学艺,其实条件苦得要命,早年间的少林寺哪有现在这番气势,香客也不多,冬天早起扫地,夏天挑水劈柴。
可就是这样,他熬了下来。坊间常说,他凭一股执拗劲,从杂役小僧混到方丈,领导少年僧团演武、主导寺院管理甚至对外招商,混得风生水起。
但偷天换日往往就隐藏在盛名背后。
其实释永信早不是第一次陷入舆论漩涡。2009年,有人实名举报他在国外存有30亿美元巨款,一票质疑像潮水般涌来。
2015年,网上又疯传他包养情妇、私生子,甚至直击他与不同女性开房的画面。每次风波之后,释永信都能安然无恙,他的少林王朝也越发壮大。
看着那时的少林寺开设豪华客房、香火票价一路飙升、品牌授权动辄百万、不禁让人怀疑,这还是传说中的清净禅林吗?
这次,风暴来得更急更猛。
7月26日凌晨,一则“释永信被带走调查”的消息在社交平台疯传。
记者赶赴寺内向几名法师追问,电话那头不是直接挂断,就是含糊其辞。
有什么比这种集体沉默更叫人细思极恐?
随后有人爆料说释永信带着孩子和情人试图外逃,在机场被拦下,甚至连开封警方都不得不赶紧站出来辟谣,“此传言严重失实”。
可还没等大家消化这些迷雾,事件核心就浮出水面:少林寺管理处的公告明确指出,释永信因涉嫌挪用寺院资产、长期违反佛戒,与多名女性保持“特殊关系”,目前正在联合调查之中。
新闻发酵到第三天,连中国佛教协会都公开表态:坚决支持依法严查,同意注销释永信的僧籍——一锤定音,法网恢恢,似乎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。
我随机扫了几条最新微信朋友圈和短视频的留言,“这年头,和尚都能做成这样,谁还敢信佛?”
“一边念经一边数钱,少林商品牌卖得比牛奶还快”,有的甚至调侃“师父你别挣啦,早晚得进去”。
毫不夸张地说,释永信和他背后的少林寺早已不只是宗教机构,更是超级IP、资本平台。
公开的资料就显示,释永信名下控股18家企业,资产超八千万,注册商标近800个,品牌涉足文旅、影视、餐饮甚至快消食品。
你家冰箱冷饮柜里那瓶“少林寺矿泉水”,或许也是他念经时顺手批出来的项目。
据说有一年寺里的旅游门票、武术演出加上各种特许使用权,保守估算能创造十几亿的进账。
我一直在想,我们普通人每天为一日三餐或者房价辛苦奔波,可世界的另一些角落,总有人披着“出世”的袈裟,做着“入世”的资本生意。
而且,一旦躲进宗教的庇护伞下,似乎任何本应受质问的东西都能悄然消解。
这个现象不是释永信或者少林寺独有。
你随便去看看世界其他佛教国家,那些寺院的奢靡丑闻其实屡见不鲜。
比如几年前日本曹洞宗的风暴,当地媒体查出有住持用大额寺院资金买名表、豪车,还有僧侣拉进亲戚瓜分信众供款。
媒体曝光后,曹洞宗不得不重整规章,一批住持直接被“请下神坛”,佛教界此后开始严查账目。
韩国佛教界更乱,2014年曝光好几位高僧参与炒房洗钱,甚至包养情妇。
一时间,寺庙里不只有清茶经书,还有假发票和香艳短信。
那些年,很多韩国信徒发誓“再不踏进寺院半步”,佛教界形象跌到谷底。
某种程度上,释永信的故事与他们如出一辙:当信仰蜕变为品牌、净地变市场,利益的大门被彻底打开,诱惑和风险也就接踵而至。
少林寺的商业化其实并非今天才被质疑。
有人说“宗教是产业也是精神鸦片”,可悲的是,一旦信仰成为产业链条上的商品,它便难免遭遇良知、道德乃至法律的拷问。
但放下宏大的背景,这件事里最让我痛心的,还是普通信众的无助——他们大多来自城乡角落,哪怕只是进献小小一柱香,一个红包,也是真心祈福、对美好生活有那样一点点期待;却被所谓的“大德高僧”玩弄于鼓掌之间。
你有没有注意到,除公告之外,至今没有一个曾与释永信共事的弟子公开站出来说句话。
大多数僧人不是电话里婉拒,就是沉默、回避;正如很多庙会的香烟滚滚,往往掩盖的不是众生疾苦,而是善恶两难、对错难明。
回头看看释永信的发迹史,从一个山村少年到叱咤风云的“管理型和尚”,他确实做出了些成绩。
少林寺的修缮、武术团体的国际演出、公益募捐,他都有功,也有过。
可当个人野心和欲望将纯粹的佛门变成逐利的市场,僧袍之下的市侩与贪婪,反而显得更加讽刺。
人性本难彻底参透,谁能说在巨额金钱和无上权力面前,真能保持初心?
社会也应当反思,哪里才是信仰和商业的“安全距离”。
目前,释永信案例调查仍在进行,但官方态度已经前所未有地强硬。
一纸公告就能让一代“方丈”俯首认输,这说明社会对于假借宗教名头行谋私之实,早已无容忍空间。
只是,少林寺这样千年古刹的声誉,是否还能恢复如初?
失掉了信任的信仰,将何以安放无数人的迷茫与期待?
我们或许需要重新思考,“僧”与“商”之间到底有没有底线,法衣外的世界,究竟该由谁守护?
当下这个碎片化、快节奏的时代,少林寺是继续膨胀商业,还是找到回归本真的勇气?
释永信的倒下,也许是一次警钟,提醒着每一个人,不要在喧嚣和声名里,丢掉了曾经的那份敬畏和纯粹。
我希望,再有机会走进嵩山时,能看见的不是高价门票和人头攒动的消费广场,而是真正的清净、宁静和人心安处的自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