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彩
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|郑廷珍:铁血丹心照山河
产品展示
产品展示
你的位置:88彩 > 产品展示 >

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|郑廷珍:铁血丹心照山河

1937年10月16日凌晨,忻口战场上的枪炮声像年三十的鞭炮般密集。郑廷珍抹了把脸上的血水,军装早被露水浸得透湿。这位从豫东农村走出来的汉子,此刻正猫着腰在战壕里穿行,子弹擦着耳朵飞过去,愣是没让他皱一下眉头。

"旅座!小鬼子又上来了!"传令兵嗓子都喊劈了叉。郑廷珍抄起望远镜一瞅,好家伙,乌泱泱的日军跟蝗虫过境似的。他扭头啐了口唾沫:"告诉弟兄们,咱河南人吃馍长大的,今儿个就让东洋人尝尝硬馍的滋味!"这话把周围士兵都逗乐了,有个柘城籍的小战士接茬:"中!叫他们知道啥叫'铁馒头'!"

谁能想到,这个带着河南梆子腔调下命令的将军,二十年前还是柘城县郑楼村药铺里抓药的学徒。老辈人都记得,郑家药铺的"止咳丹"在商丘一带那是响当当的招牌。可世道艰难,少年郑廷珍把药碾子一撂,跟着冯玉祥的部队走了。从扛枪的大头兵到独当一面的旅长,他愣是凭着股子倔劲儿闯出来了。

忻口战役打到第十五天,南怀化阵地成了绞肉机。日军飞机在天上嗡嗡叫,跟烦人的苍蝇似的。郑廷珍的独立第五旅刚打退第七次冲锋,战壕里横七竖八躺着伤员。有个十七岁的小兵肠子都流出来了,还攥着枪栓不撒手。郑廷珍蹲下来给他系绷带,小兵疼得直抽气:"旅长,俺娘说...说打跑鬼子...给俺说房媳妇..."将军手上一顿,从兜里摸出块芝麻糖塞他嘴里:"管够!回咱柘城喝胡辣汤去!"

那天夜里下着小雨,郑廷珍蹲在掩体里写家书。钢笔尖在信纸上洇开墨花,他想起两个月前在柳河火车站,七十岁的老母亲拄着拐棍来送行。老太太把攒了半年的鸡蛋塞进行李,他"扑通"就跪下了,青石板上三个响头磕得咚咚响。火车鸣笛时,老太太追着车厢跑,小脚在月台上趔趄了一下,那画面像烙铁似的烫在他心口。

10月16日的反冲锋定在破晓时分。郑廷珍把怀表往兜里一揣,突然对参谋长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:"老伙计,要是俺'光荣'了,你得给俺娘捎句话——就说她儿没给老郑家丢人。"这话说得轻松,可参谋长背过身就红了眼眶。冲锋号响起那刻,郑廷珍第一个跃出战壕,他那件土布军装后背上还沾着昨夜伤员蹭的血迹。

日军机枪响起来的时候,将军正猫腰往前冲。警卫员后来跟人比划:"旅长中弹那会儿,手里还攥着半拉馍呢!"消息传到后方,冯玉祥提笔写下"民族英雄"四个大字,墨汁浸透了宣纸。而在柘城县,郑家药铺的门板再没卸下来过——老太太把药柜改成了神龛,里头供着儿子穿军装的照片。

温笑倩老人至今记得,小时候跟着姥姥去赶集,总有人指着她们背影嘀咕:"瞧见没?那就是郑旅长的家眷。"老太太腰板挺得笔直,挎篮里的芝麻饼永远多买几个,分给街上的娃娃们。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,白发苍苍的温笑倩站在忻口战役纪念馆里,望着复原的战壕模型突然笑了:"姥爷要晓得现在高铁通到商丘,准得说'乖乖,比子弹还快!'"

如今在柘城烈士陵园,郑廷珍墓前的松柏长得格外精神。清明时节总有学生来扫墓,孩子们把手工做的纸坦克摆在碑前,有个调皮鬼偷偷放了包辣条。守陵的老汉也不阻拦,就蹲在旁边吧嗒旱烟:"吃吧将军,现在娃娃们的零嘴可花哨哩。"风吹过墓碑上的戎装照,那双眼睛依旧亮得灼人。

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,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,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