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8彩
李敏与毛金花先后两次见面,两人都未先打招呼,贺敏学调侃像其姐
新闻动态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88彩 > 新闻动态 >

李敏与毛金花先后两次见面,两人都未先打招呼,贺敏学调侃像其姐

有谁能想象,一个孩子刚出生没几个月,就像邮包一样转了好几家,从此和亲生父母天各一方?战争年代,有些故事,比今天的电视剧剧情还离谱。你是否想过,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,动荡到什么程度,能让一家人分离半个多世纪,却再见时如陌路?毛主席与贺子珍的长女,毛金花,就是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。究竟是什么,让他们明明同在一个世界,却如隔重山万水?他们最后见面,到底有没有那种“久别重逢”的温情,还是只剩下一句“你是谁”?这故事的背后,藏着怎样的无奈和悲凉?

“一别半世纪,再见如陌路。”有人说,世界上最残酷的不是生死离别,而是活着却无法相见。毛主席,有三个妻子、十个孩子,但能够长久陪伴身边的,几乎没几个。最让人唏嘘的,是他和贺子珍的大女儿——毛金花。她的故事里,充满了难以复制的意外和各路人马的纠结。1929年,红军还在江西、福建一带游击,毛主席和贺子珍一边革命一边带着女儿东奔西跑。问题来了,小宝宝怎么带?战争是“移动的房子”,带着婴儿明显是拖累。不送人?怕孩子饿死。送人?父母心里又怎么不是刀割。结果,还是只能托付给了当地的一个鞋匠翁清河。毛主席当时还不忘给了20块银元,期望孩子能安稳活下去。可这个世界往往没有“如果”,只有“还要更乱”——这一切的安排,真的能挡得住命运的风浪吗?这里就埋下了悬念:这么多转手,毛金花的命运到底会被谁“拍卖”?

故事像剥洋葱,越剥越辣眼睛。先是鞋匠翁清河,惦记着这孩子是共产党人的后代。那会儿,谁要是沾点红色标签,怕不怕给全家带来麻烦?很快土匪卷土重来,翁清河一想,留着孩子百分百惹祸上身。于是,趁夜把孩子“快递”到了隔壁一家店铺。店老板见怪不怪:那个年代,孩子像“快递单”,没人要的太多了。第二天,这孩子就被送给了一位住在隔壁的大姐。大姐起初有点善心,帮着养着,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,不敢多养一张嘴。战火一来,命根子都指望不定,还管别人家的孩子?最终,她只能狠心,把孩子再次转手,这次送给了邱家。邱家条件还算过得去,女主人对这个新添的小丫头倒也疼爱。更难能可贵的是,邱家还让她上了学,连以后结婚都帮着张罗。毛金花这才算安定下来,生活逐渐步入正轨。有人问,命运的手是不是会松一松?可对普通人来说,战争年份就是如此,说来容易,想平安稳稳终老,真比中彩票还难。

可是,毛金花成年后,一次偶然得知,自己不是邱家的亲生娃。她发现自己的身世,原来早有端倪——怪不得从小受“特殊照顾”。于是,她开始像拼图一样搜集线索,从村里打听,到镇上翻旧账。有人说,像她这样最终能寻根的,简直比中彩票还难。不信去问问老一辈,谁家没有亲戚在战乱中消失踪影?这时,毛金花已经锁定了翁清河,希望能拨开迷雾,却没想到,真相还被层层包裹着。

一切仿佛逐渐归于平静。此时的中国,战火早已远去。但在毛金花与生父母之间,却依旧隔着一层厚厚的时光和误会。毛主席安定下来后,内心常牵挂着这位托付出去的大女儿,曾专门派弟弟去福建寻找。翁清河面对毛家寻找的压力,心理活动堪比惊悚片:20块银元的事还没忘,但自己没有把娃养好,反倒在生死边缘转手多次。惊慌之下,他对毛主席的弟弟撒了谎,说孩子4个月大就夭折了。那个年月,婴儿夭折很常见,这个说法并不过分。家族只能默默接受了这个“结果”,父母的痛苦只能暗自咽下。

有时候,看似结束的故事,其实才刚刚开始。毛金花长大后主动登门找翁清河,一番三十六计都使出来,终于让翁清河松了口。可翁清河马上又反悔。一来怕担责任,二来担心毛金花找回亲人后成了“权贵”,回来秋后算账。两代人之间的隔阂,比“长江天堑”还深。好在天无绝人之路,贺子珍的弟弟贺敏学横空出世,帮毛金花查明了全部真相,从此,血脉的谜团终于解开。可惜,时间让一切都变了,亲人之间早已不复当年的感觉。真正的团圆,还要面对多少尴尬和距离,谁又能说得清?

就在所有人以为已经尘埃落定,一切平静时,故事突然来了个大反转。别以为毛金花找亲生父母只是“团圆”那么简单,实际上,她与毛主席之间的隔阂早已深得像“壳厚核硬”的核桃。连打个招呼都难。他们彼此的生活轨道,经历几十年的分离,已经完全背道而驰。毛主席正居于北京中南海,国家领导人日理万机,贺子珍则因身体原因独居上海疗养院,两人之间基本断了联系。毛金花这边,人生像马路转弯,左一脚右一脚都是生疏。更妙的是,替毛主席出面的是另一位女儿李敏——名副其实的亲姐妹。不过,这俩人见面时,居然像路上碰头的两个陌生人,一个都不肯先开口,把气氛尴尬到了极致。贺敏学在一旁只能干笑,说姐妹俩和贺子珍一样“轴”。一时间,血浓于水变成了血浓于尬。

故事发展到这儿,读者可能也开始捏一把汗:那么多年陌生人,刚见面能不能拉得近?如果你以为这就是“团圆饭”,那就太想当然了。奢望几十年缺席的亲情突然回归,不过是对现实最大的误会罢了——你会怎么看?

尘埃貌似落定,但其实名义上的亲情和情感上的距离,谁也无法轻松逾越。毛金花终于回到“自己的家”,却没有机会真正意义上跟亲生父母团聚。一个在北方,一个在南方,彼此之间只剩下“传说中的联系”。贺子珍因健康问题,需要长期休养,根本不能见外人。毛主席身边更是重重保护,无论是为了安全,还是为了避免刺激。不管亲情多深,现实的隔阂丝毫不让步。

毛金花的身份一夜之间变了,心理落差像山路十八弯,有起有落。她的生活并没有因为“寻根”就死灰复燃。反倒,因为多方忌惮与身份敏感,她的日子又添了几分束缚和无奈。这样的“团圆”说出来光鲜亮丽,背后却是现实的高墙,让两代人的情感难以靠近。

她和李敏的关系,也并非一见如故。面对突然冒出来的亲姐妹,该如何下一个问候?曾经陌生的两人,靠着同样的血脉,试图建立起一点亲情。可在那个年代,命运玩笑太多,姐妹间的话题也止步于“你好,再见”。外人看见或许会感动,但她们自己心里,是不是更觉得苦涩?

说实话,古今中外,多少大人物都有“革命优先,小家让路”的习惯。正方常挂在嘴上的理由:“革命理想高于天!”可是真要追究起来,对家人的亏欠,谁能轻飘飘地一句“为了大家舍弃小家”就抵消?这类“高大上”的理由总听着热血,背后的苦水却只有当事人自个儿品。有人觉得毛主席很伟大,但家庭故事讲出来一点都不光鲜——你说20块银元能养大孩子还是能买一堆麻烦?如果这些所谓的“历史巨人”能像普通人一样重视身边的温情,是不是人间冷暖就没那么多遗憾?别总说“为了革命忍痛割爱”,其实就是时代逼得你别无选择罢了。看看毛金花,这半个多世纪的分离,最后连亲情的温度都找不到。这种故事说出来似乎很励志,其实更值得反思:“伟大”与“温暖”,到底能不能两全?革命斗争固然重要,可亲情的裂缝,你要靠什么弥补?别光表扬那种舍小家救大家的敢为先烈,后代人的孤独和无助,你要给谁解释?

毛主席与贺子珍的长女,半辈子流浪天涯,寻亲似乎成了局外人,最后和亲姐见面也尴尬失语。一边是“革命优先无可厚非”,一边是“亲情缺席代价惨重”。到底该更敬佩伟大的选择,还是该责怪个人感情被牺牲?伟人能把“家事”处理得像国家大事一样周全吗?如果你是在她们那个年代,面对“选择革命还是守护家人”,你会怎么做?你是觉得他们“无怨无悔舍小家成就伟业”,还是觉得“亲情不值一提太冷酷”?盼着你留言,说说你的真心话——你会选择哪一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