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2年毛主席发现孙中山铜像满是弹孔,愤怒地质问是谁干的
开头的话
1952年对黄河的考察对于新中国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。毛主席走进开封的龙亭,四处张望着那些古老的历史遗址。
毛主席突然看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铜像,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:这是谁干的!
随行人员都面面相觑,铜像到底出了什么事,能让毛主席这么问?
在弹孔铜像前停下脚步
1952年,毛主席沿着黄河的老河道进行了一次考察,目的是了解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状况。
那天,毛主席慢慢走上龙亭,这个地方以前是北宋皇城的心脏区域,四周的建筑都充满了古代的气息。
当其他人都在游览风景名胜时,毛主席注意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雕像,缓缓地走了过去。
这座铜像是冯玉祥在河南主政时铸造的。孙中山先生是辛亥革命的领头人,一生致力于振兴中华、推翻封建帝制。毛主席对孙中山先生非常敬仰。
毛主席走到铜像前,突然停下脚步,凝视了好一会儿,然后伸手轻轻抚摸着铜像表面,在几个凹陷的地方反复摩挲,眉头紧锁,问道:“这是谁干的!”
毛主席的声音沉稳有力,平日里温文尔雅的脸上此刻满是怒气。随行人员连忙上前查看,发现孙中山先生的铜像上竟然被打了很多弹孔。
工作人员一时愣住了,不知道该怎么回答。他们从没见过毛主席这么生气,心里也觉得非常气愤:到底是谁这么大胆,敢对着孙中山先生的雕像开枪呢?
历史的伤痕
当毛主席提问时,周围的气氛仿佛凝结住了。
开封的地方领导吴芝圃清楚内幕,他急忙走到前面,脸色十分凝重地说:毛主席,孙中山先生铜像上的弹孔是当年日本人占领开封时留下的……
他好像还想给毛主席解释一下情况,但话还没说完,毛主席就紧紧握着拳头,一下子打在了一旁的石柱上。
这时,毛主席的目光不再是对孙中山先生铜像被污辱的愤怒,而是透露出对过去那段岁月的深深痛苦。
吴芝圃提到,1938年6月,日军侵入开封,为了打击中国人民的士气,他们将炮火瞄准了象征民主革命精神的孙中山先生铜像。
当时开封城里战火连天,城外黄河决堤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水深火热。大家四处逃亡,心里日复一日地期盼和平和安宁。
毛主席语气沉重地说:“孙中山一生都在追求民族独立,难道那些人连个铜像都容不下吗?”
毛主席一直非常尊敬孙中山,因为在毛主席看来,孙中山不仅是革命的先锋,更是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,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英雄们的象征。
现在铜像上的弹孔不正是那些革命先辈在冲锋时留下的伤痕吗?
最让人心痛的是,日军不仅侮辱了孙中山先生的铜像,还在占领区随意烧毁书籍,妄图篡改我们的历史,企图从精神上削弱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。
他们看上了孙中山先生的铜像,因为这铜像代表着民主革命。他们想通过毁坏铜像,来打击我们不屈的反抗精神。
毛主席静静地望着铜像上的弹痕,心里明白,愤怒无济于事,即便心中再怎么愤怒也要忍住。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快新中国的建设。
因为只有中国越来越强大,老百姓的日子才能更安稳,才能让革命先辈的精神永远流传。
子弹痕迹中的永恒瞬间
从开封看完黄河回来,毛主席马上安排工作人员对黄河进行全面检查,从源头到入海口,都要仔细研究清楚。
后来,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接到任务后,组织了一支考察队伍,收集了大量的数据,对黄河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,彻底了解了它的特点。
在完成了所有的工作后,他们还编写了一份关于黄河综合利用的技术经济报告,报告中列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黄河治理方案。
有了计划就要付诸行动,1957年4月13日,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。这个工程就好比给黄河装上了一个超级阀门。
这个工程不仅能防洪防凌,还能发电灌溉,大家都盼望着它早点完工,免得黄河母亲时不时“打”过来。
从那以后,每次毛主席到河南,他的第一个念头总是关心黄河的治理情况。他甚至想过要骑马沿着黄河全程走一遍,亲自看看治理的效果。
尽管由于种种原因,毛主席的这个想法没有成功实现,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对治理黄河的重视程度。毛主席一直希望黄河能够变得温顺,为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。
那尊曾经被毛主席抚摸过的孙中山铜像,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者。
这座铜像记录了中国过去的艰难岁月,见证了无数革命先烈和人民如何推动国家前进,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兴起。
毛主席除了治理黄河,还下定决心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努力发展,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。他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记住历史,从中获得力量,不断前进。
尽管现在提起黄河,有人会开玩笑说“只有强者才能成为黄河的孩子”,但大家都明白,黄河现在的稳定局面,离不开毛主席当年的关心和努力。
几十年过去了,那尊带着弹孔的孙中山铜像依然留在龙亭。很多游客来游玩时,都会来看看这尊铜像。
这尊铜像不仅展现了历史,更传递了一种顽强拼搏、不断进取的精神。
这些弹孔时刻提醒着我们,无论时代怎么变化,都不能忘记革命先辈们在那个时代做出的付出和牺牲。作为他们的后代,我们也应该接过让国家变强变好的接力棒,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,越走越远。